中新網巴彥淖爾5月30日電 題:中國河套平原一景:把林當田耕,把樹當菜種
  作者:烏瑤宋逸世
  已漸入六月天,河套平原上的莊稼苗大都剛剛露頭,綠意不濃。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早已綠了大半。經過一春天緊張的造林,記者沿路看到,通道兩側、村屯周圍排列整齊、圍著“白裙”的幼樹已經全部冒出了綠葉,一片生機勃勃。據瞭解,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28萬畝。
  公開資料顯示,河套平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,地勢平坦,土質較好,有黃河灌溉之利,是當地乃至中國的重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。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南部的河套平原素有“後套”之稱,巴彥淖爾市2013年糧食產量60.29億斤,是河套平原的核心區。
  雖說是農區,但沿路走在後套平原上,道路兩旁種滿了樹,高低相錯、品種多樣、密密麻麻,既有楊樹、柳樹,又有梨樹、杏樹等。
  2010年以來,河套地區圍繞通道、村屯、集鎮等區域開展大規模綠化。從城鎮村組到農田渠系,新植的一株株小樹綻綠吐翠,一道道綠色屏障正逐漸形成。為了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種樹的積極性,擴大巴彥淖爾市的綠色覆蓋面,巴彥淖爾提出了“以育代造”的新做法。巴彥淖爾市林業局宣傳辦白敬介紹道,“我們根據實際,提出了一項舉措叫做以育代造,就是以育苗代替造林,鼓勵廣大群眾積極育苗,苗木在生長階段既可以發揮生態效益,2-3年長成後還可以有經濟效益。農民負責撫育管護,林業部門負責苗木銷售。當地政府在造林綠化時儘量使用當地的苗木,既減少造林成本,又幫助農民增收致富。
  以育代造林大部分都集中在道路附近,“道路兩旁的地土質都不太好,種不了莊稼,正好種樹,而且運輸也方便。為了鼓勵農民在道路兩側承包種樹,政府還專門對農民的承包地予以平整、換沙。在我們縣,林業種苗專業合作社就有7個,農民自行育苗比例占到60%。”五原縣林業局副局長苗俊俠告訴記者。
  記者在沿途採訪時發現,道路兩旁還有農民種起了果樹。孫喜今年徹底成了“果農”,他沿馬路兩側又承包了300畝地,專種果樹。他以前有五六十畝地,有四十畝是鹽鹼地,以前種葵花和玉米,收入一直不多。
  談起改行,他說到:“理所當然,種果樹好呀,掙錢!我這次在承包地里,梨樹、杏樹、海棠什麼的都種了點。
  “果樹到成熟期後收益比糧食作物要高很多,而且對土壤要求也不高。”苗局長如是說。
  當地馬繼亮大爺已經種了近30年的果樹,農忙時節還需要雇人。他告訴記者,他85年開始種,算是當地最早種果樹並堅持下來的人。果樹收益好,但需要更細心。今年他還種了幾畝育苗林。“種的垂柳,我算了一下,這個效益也高,一棵能賣幾十塊。”他樂呵呵地說。據當地林業局統計,目前“後套”果樹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。
  為了種樹,有的地方還成立了農民合作社。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天吉泰村四、七社,村書記任俊明牽頭建起了“綠豐果樹合作社”,目前23戶農家入戶,以早熟梨種植為主。“一個品種好打品牌。”任俊明告訴記者。
  在巴彥淖爾市的2014年規劃中,“把林當田耕,把樹當菜種”已成為當地打造林業科技的口號;發展以果樹、小雜果等為主的經濟林種植不僅是當地農民創收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未來林業綠化工作的趨勢。計劃2014年全市完成經濟林基地面8萬畝,其中梨0.5萬畝、小雜果0.7萬畝、釀酒葡萄1萬畝、枸杞1.5萬畝、肉蓯蓉4.3萬畝,努力實現“一縣一業一品”。(完)  (原標題:中國河套平原一景:把林當田耕,把樹當菜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d61sdraq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